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2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是我昨日刚学的字,先生们都说这个字极好,父皇说话要算数,算数!”刘挽才不管刘彻怎么样审视的眼神,她学的字不多,不巧,昨天刚学了嘉字,用起来完全是顺手!
  好吧,刘彻此时哪里还会有怀疑。孩子嘛,昨天刚学的字,寓意极好不就用来取名了,岂有什么别的深意,他想太多了!
  “好,既是好字,就为你妹妹取名嘉,封号令仪,令仪公主。”刘彻也不是那吝啬的人,既是他的女儿,封号早晚是要给的,刘挽为妹妹争取得早一些,他顺势而为有何不可?
  刘挽一听欢呼道:“父皇最好了!”
  原本心情有些郁郁的刘彻听着刘挽欢喜的声音,满脸笑意的小脸,不自觉露出了笑容。
  宫里人听说刘彻给刚出生的三皇女取了名,并赐下封号,原本觉得卫子夫连着生下三个女儿,未必能再继续得宠的人明白了,女儿怎么了,刘彻高兴,谁又敢挑三拣四?
  第36章 罢黜百家
  消息传到卫子夫的耳边, 卫子夫不可置信的问:“陛下取的?”
  “是泰永公主。见着令仪公主的时候,泰永公主便缠着陛下为公主取名,陛下让泰永公主取。恰好昨日公主在学堂学了嘉字,陛下听着觉得甚好, 故取名为嘉, 封令仪公主。”宫女连忙解释来龙去脉, 卫子夫听完眼中流露出惊叹, 随后笑了。
  “咱们泰永公主很是疼爱令仪公主呢。”想泰永公主才多大的孩子,都懂得为自己的妹妹争取名字和封号了。莫以为一个名字一个封号无关紧要, 恰恰相反, 极为关键。
  要知道不得宠的皇女或许未出嫁都得不到一个封号。公主也是爵位, 皇帝之女可封公主不假, 未嫁时不得封为公主的皇女比比皆是。
  卫子夫其实也挺愁的,第三个依然是女儿,她生怕刘彻嫌弃又是一个女儿。
  如今,卫子夫心中大石算是放下了。
  刘彻无论喜与不喜, 他能为刚出生的孩子取名, 赐下封号,足以让卫子夫和刚出生的孩子在宫中不受人白眼。
  一切的功劳确实是刘挽的,卫子夫想到刘挽总喜欢粘着刘彻,粘得刘彻都习惯了,除了早朝外,刘挽日常除了和霍去病读书, 可不就都在未央宫的宣室里和刘彻一道。
  卫子夫从来不阻止这样的事, 她为此得利几何, 她有数。
  而今, 不仅仅是她得利, 刚出生的刘嘉,令仪公主,何尝不是一样得利!
  可以说,卫子夫终于可以放心的坐月子了!
  而前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刘彻终于寻到最符合他需要求的新政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此人,刘挽在先前没有见到过,只知道刘彻在不断的召集天下的儒士前来长安。额,以至于刘挽想多缠着刘彻听听如今的儒家学者们都是什么模样的,都被刘彻顾不上。
  所以在此之前,刘挽并不知道哪一位是董仲舒。
  倒是刘彻连着小半个月和儒家学者们聚集在一块讨论,在此过程中不许任何人前去打扰,包括刘挽。
  当刘彻再次临朝是,便下达诏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啊啊啊,刘挽听说此诏令的第一时间只为自己错过历史鼎鼎有名的天人三策而惋惜!
  所谓天人三策,是刘彻和董仲舒的对话。第一次策问,刘彻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刘彻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明说了,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此时的汉代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啊,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必说了,别问什么刘挽为什么不阻止,她又不是不知道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的压迫?
  咱就说,如今这天下有谁能拦得住刘彻决定干的这事儿吗?
  历史发展的需要,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别说刘挽话也只是稍稍说得更利索而已,哪怕她能口若悬河,她能改变刘彻的决定?
  况且,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禁锢,是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的这个头不假,后世王朝其实一直都在不断改变,纵然刘挽确实阻止得了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难道别的皇帝就不会推行同类的政策?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