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11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挽笑道:“这个功劳是姑祖母的,我不敢揽之。”
  “听说汲黯和你父皇一再相请要将安容处交给朝中官员接手,我不同意,你怎么想?”得了,功劳推来推去的没有意思,馆陶大长公主提起另一桩极重要的事。刘挽闻言点头道:“若是有心交给朝中官员,我又怎么会为姑祖母和姑姑们请之。”
  “有人想借刘陵的事证明我们的无能,如今又以生出乱子为由想将安容处抢回去,你打算由着他们出手?”馆陶大长公主继续询问,刘挽停下问:“姑祖母有何良策?”
  第171章 无赖
  都是聪明人, 各自一问无非想知道对方是何盘算。刘挽自问已然将态度表露得相当清楚,她肯定是不愿意让朝廷现在接手安容处的。
  这才在长安试了试水,都算不上一个好的开始。根基未稳的情况下把主事的权利交回去,她的钱岂不是白出了?
  对的, 刘挽确实是有善心, 但并不代表她在行善的同时没有想过稍稍夹杂一点私心。
  比如让人看到女子的能力。
  大汉公主在有大汉出了几位摄政太后的情况下, 地位是相当的高。可是这样远远不够的。
  女子的能力从来不逊于男人, 凭什么女人不能拥有男人平等的权利。
  所谓权利着重是参政权。
  大汉朝缺人吗?
  缺,非常的缺, 缺得看看满朝之上多少良莠不齐的官员便可知。
  可是没办法。
  说句不好听的话, 教育没能普及, 想要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人才谈何容易。
  更何况教育被各家垄断了,基本上人才也多聚集于各家之中。虽然是有新兴的人家,可这样的人家想要走到刘彻的面前难吗?很难。
  刘彻推行察举之制,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制度让更多的人走到他的面前。
  可是说句不好听的话, 慢慢的那些朝中大臣都会捉住制度中的漏洞, 或许刚开始能得些真正的人才,之后,会成为他们各自结盟的工具。
  刘彻是想对付底下的大臣,他知道一干臣子们各有各的算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该怎么把他这个皇帝架空。
  君臣相斗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刘挽提出让馆陶大长公主和平阳公主她们暂掌安容处为何能得到刘彻的点头同意,正是因为刘彻和刘挽同样的清楚, 君与民之间隔了一个士。
  士, 可以将君与民的关系彻底斩断, 一但出现如此局面, 也意味着这个皇帝几乎被架空。
  刘彻是爱百姓的, 他知道刘挽愿意设立安容处对朝廷,对他这个皇帝来说是极能得到百姓好感的事儿。所以,谁来办这件事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种情况下,刘挽提出让馆陶大长公主和平阳长公主她们负责此事,馆陶大长公主和平阳长公主她们的本事刘彻知道吗?知道。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利益一致。
  也就是说,馆陶大长公主和平阳长公主她们负责将安容处办起来,办好了,得利的人只会是刘家,刘彻。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杜绝旁人动手脚。
  由此也可以看出,满朝中的臣子,刘彻真正相信的并没有几个。
  那么,刘挽的机会是不是就有了?
  女子参政果真为刘彻所不能容?
  不,是和刘彻争权他不能容。可是如果他们能够助刘彻一臂之力,让刘彻因此得利,刘彻绝不会拒绝。
  看,馆陶大长公主和平阳长公主她们掌管安容处的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