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34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朕要满朝的臣子合用。”刘彻的要求不能说过分,而是作为一个帝王最基本的要求。
  皇帝被大臣世族压得喘都喘不过气,这样的事说出去有多少不懂事儿的人难以相信?
  然而事实正是如此。
  底下的臣子,利于他们的事,一个个积极得很。不利于他们的事,他们是没有直接说出反对二字,但他们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事情办不成。
  刘彻同他们斗了太多年,察举制是刘彻想出来的办法,以为或许能够有所用,刚开始确实不错,但到最后效果如何?瞧瞧这些年被举荐到他跟前的都成了什么人便可知。
  察举察举,有人察而举之。
  可这些察的人都是什么关系?世禄世卿,相互联姻。借由所谓的察举制,他们大肆将自己的人一步一步的推向朝堂,把持朝堂,刘彻洞察到这一切时是真急,恨不得立刻想办法解决。
  好在,他苦于不知如何下手改变的事,刘挽做到了。
  兴教育,开科举。
  诚然在先前的时候刘彻也明白教育之重要性,然国库没钱,说来说去也都是那样的一句话。在刘彻一心要对抗匈奴前,倾以一国之力要做的事儿都是必须要将所有的人力财力放在军事建设上。
  国若不强,民得以富,只会让外敌更肆无忌惮的跑来掠夺。
  刘彻的目的一向很明确,好在,他以为可以放一放再做的事有了刘挽,一切也都有了转机。
  钱,没有大可以挣。
  不过,刘彻在此时提醒刘挽一句,“你如今大行商道,想过另一个问题吗?”
  第523章 事干不干了?
  随刘彻此问落下, 刘挽已然答道:“农者,耕种也。”
  刘彻点点头,他不该怀疑刘挽不懂其中的道理,“若无人耕种, 粮食从何而来, 没有了粮食, 国必亡之。有些话他们虽然存了一些私心说出来, 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这个他们指的自然得是底下的那些被刘挽夺了利的人,其中也包括朝堂上不少的官员。
  确实, 刘挽这些年赚了很多钱, 带动了整个大汉经济的发展, 势头相当的好, 但刘彻很清楚的明白一点,如果让天下人都觉得行商比种田好,人人都不愿意再耕种,人人都大行商道, 大汉会变成什么样子?
  “重农抑商, 这是自然。凡关乎民生之事皆归于国营,其目的本就是为了抑商不对吗?”刘挽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刘彻......
  还能这样圆回来的?
  “至于我给他们丢出去的诱饵,让他们将目标放到西域各国之内,我们可以为各国带去经济,难道我们不可教他们耕种, 将有利于改进民生, 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的技术带给他们?”刘挽又冒出这样的一句话, 刘彻马上道:“你倒是大方......”
  想说刘挽大方过了头的刘彻突然止住了话头, 诧异的望向刘挽。刘挽收到刘彻眼神中的诧异到了然, 重重的点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西域很长很大,我大汉的百姓从前过得不容易,他们只会比我们更不容易。想要筑起我们属于我们大汉的防御,除了建起城墙外,也可以以人为墙。战争的胜利能让我们一时得利,但要想让西域各国真正的归顺,须得有一颗为他们而谋之心,以令他们认为我大汉是真正的强盛之国,爱民之国,对我大汉心悦诚服。如此,才是我大汉最牢不可破的防御。”
  开什么玩笑呢?西域那么大,如果一味只派兵马前去守卫,大汉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兵马支撑。
  况且兵出远征本为军中大忌,倘若不想法子规避,最终得便宜的将是谁?
  收拢人心,让西域各国的人都诚心诚意的归附,让他们来守卫边境,如此才是真正的可以让大汉不必远征在外,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令大汉精疲力尽的法子。
  刘彻怎么可能会不懂刘挽这个主意的好呢?指向刘挽道:“写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
  “比起章程,还得有一个好例子才成。”刘挽认为所有的章程都比不上实际的操作,是以,刘挽道:“西域我得去。”
  刘彻!!!
  “朕没有说过不让你去。”刘彻从牙缝里挤出那么一句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