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6 章(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日, 宫内颁了两道圣旨, 昭告天下。
  其一, 便是恢复赵黼的身份, 并册封为皇太子。——对于皇宫内的那桩旧事做了解释, 言明因“宫内走水”, 混乱中将小皇子丢了, 阴差阳错被赵庄收留,视作己出等话。
  乃是天佑大舜,才让合浦珠还, 皇子重回皇室。
  其二,却是云鬟女扮男装,在朝为官一节旧案, 也终于尘埃落定。——旨意上说明本该严惩, 然而“谢凤”从小小典史做起,一步步成为刑部主事, 期间断案无数, 立功无数, 满朝文武亦为其感念求情。
  故而皇帝圣明, 非但不追究其逾矩破格之行径, 反特赦其罪,并嘉许表彰, 赞其巾帼不让须眉之行。
  这两道旨意飞快地传遍京城,又自京城遍飞天下。
  先前因太子“急病”殡天, 皇太孙无故失踪……以及后来那些漫天遍地的流言蜚语, 民间对此也一直都并不清楚,各色传闻甚嚣尘上,民心颇有些惶惶不安。
  如此一来,总算似玉宇澄清,尘埃落定。
  从朝臣到百姓们,在震惊之余,都深以为异,议论纷纷。
  正是大节下,天下太平,臣民无事,民众彼此走亲访友,游山玩水,因此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处处皆是在议论这两件奇事。
  对于头一件儿,臣民们多半都是知好歹的,当初传说被萧利天“带走”之后,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想赵黼从此归了辽国,辽舜之间自然又无法安生。
  而就算是最无知的百姓,却也知道赵黼的功劳之高。这样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又是皇室,若是归顺了辽国,对大舜自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今听说赵黼归来,又认祖归宗,被册封为皇太子,顿时就如人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般,节下更加欢欣鼓舞,多放了几挂爆竹。
  虽有少数人质疑赵黼的辽人半血,可一旦敢提出异议,其他人便说:“大伙儿都知道,辽国皇帝把皇位捧在掌心里给殿下,殿下还正眼也不瞧一瞧,为此还被辽国皇帝囚禁了呢。他若真想不利于大舜,以他的能为,即刻登基成了辽帝,那云州又是他的地盘,于是先取云州,再拿京城,又有什么难的?但他并未如此,而是九死一生,千里迢迢地回来,可见心仍在我大舜。”
  又说:“当初也多亏了殿下,才能将辽人打的落花流水,两国才签订了议和,实在是个有功有德的好殿下,我大舜得此皇子君主,乃是天佑。”
  也有人道:“既然皇上都肯认了,自然是万无一失,不管如何,殿下回归,成为太子都是好事,倘若他真的留在大辽,两国又起争端,我等小民还不知骸骨丢弃何处,又哪里能似如今般安安乐乐地过太平年?”
  因此民众竟是喜闻乐见,十分快活。
  而对云鬟一事,却并不似赵黼身世昭示天下般众望所归了,有些各执一词。
  毕竟大舜民风迂正,尤其是那些理法学家,高名大儒等,最看不惯女子抛头露面之举,何况竟还混迹朝堂,身居高位?
  有人说崔云鬟胡作非为,祸乱朝纲,也有说她胆大包天,不似个女子,深辱妇德。种种罪名,不可胜数。
  那些见过云鬟、同她打过交道的,比如杨大人,夏御史,林国公府等,自然心里有数,见皇帝特赦,也为她喜欢。
  民间倒也罢了,不过是感叹惊疑于世间竟有这般胆大肆意的女儿家,细细打听她经手的案情,以及南边儿的种种……才知的确是个极有来历能为的。
  于是又纷纷说女孩儿尚且如此,那起大官很该汗颜羞愧,间或因为云鬟的女子身份,暗中不免又传些近绯色的小小猜测。
  只说朝中,仍有一些朝臣们对此腹诽纷纷。虽然如今正是年下大节,群臣也正是处于年节之时,不宜上书直谏,但却也有人暗中谋划,想要等年节过后,即刻弹劾此事。
  最为高兴的,除了那些听了奇事的升斗小民,则是那些梨园以及书肆等。
  听闻本朝出了这等奇异之事:明明是个花容月貌,娇生惯养的侯门贵小姐,打小儿经历坎坷,投水自尽却死里逃生,阴差阳错成为刑官,从此屡破奇案,步步高升……且据说又跟恢复身份的皇太子有些干系……
  听来竟比花木兰,杜丽君等更加曲折数倍,竟又是活生生地一则好戏文本子。
  因此不多时……竟编纂出好些戏文书画本子等暗中流传,暂且不提。
  只是这日,另还有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沈相府被抄查之事。
  刑部门口的侍卫们,远远地见到一队人马飙风似的来到近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