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应该是80英镑左右。”丁韪良说。
  80英镑,折合成银子差不多200两,非常可观了。
  “英国皇家学会将通过电汇的方式将钱打过来,正好使馆旁边就有汇丰银行,手续费并不高,还会剩下70磅左右。”
  好嘛,一下子扣去了10%还要多,自己刚才太乐观了,转眼间20多两银子灰飞烟灭在茫茫的太平洋上。
  汇丰银行今年刚在北京开设分行,就在东交民巷使馆区。
  这个年代在银行开户其实还挺麻烦,绝对不是叫个号输入身份证然后验证一下身份就能完事。
  好在丁韪良十分熟悉流程,没多久就递给了他一张纸。
  “这就行了?”
  “没错,一周左右就可以取款。”
  效率啊!
  李谕拿着手里的硬纸,中间一道印,左右一合,这不就是存折嘛!
  太有年代感了!
  李谕的古董心又开始泛滥:这张存折留到100年后岂不又是文物!
  但是理性的心立刻占据了高地:自己又活不到那时候,管这些干什么!有钱不花是傻瓜,要是人没了,钱还留着,岂不太悲催了。
  出了银行,刚到英国驻大清使馆就看到了公使萨道义和另一个洋人。
  李谕并不认识他,丁韪良上前打招呼:“公使先生,您要找的李谕我带来了。”
  萨道义对丁韪良尊称了一句:“多谢教授!”然后看向李谕,“于礼,哦不,按照你们的传统,应该称呼你李谕先生,你好。”
  “你好。”
  李谕和他握了握手。
  “难以想象你如此年轻,我还以为会是一位老学者。”萨道义说,然后指着身后的另一个洋人,“这位是濮兰德先生,代表《泰晤士报》的特别记者,正好要见见李谕先生。”
  濮兰德真是敬业,明知太后对他不满,依然来了京城,不过身在使馆区,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他这段时间一直在天津租界,现在《泰晤士报》缺少在京城的记者,就把他调了过来,毕竟京城现在的消息才是真正第一手新闻。
  濮兰德和李谕、丁韪良二人握了手:“之前是我拜托公使联系李谕先生,没想到这么快就见面了。”
  四人来到公使馆,濮兰德开口说:“这两天我已经收到总社两篇电讯,李谕先生,你现在可是火得很哪。”
  “又有什么消息?”
  现在没有网络,国外的事情李谕没法立刻知道,濮兰德作为媒体界的人消息是最灵通的。
  濮兰德从随身公文包中拿出两份电报:“第一份电报的内容你们应该已经知道,是关于开尔文勋爵和哈金斯会长的。这一份则是说到洛伦兹先生在《物理评论》上发文赞扬了你的学术成果,而且是高度的赞扬。”
  难怪李谕如今在欧洲学术界声望提升如此快,又一位大佬出来替他说话。
  洛伦兹是今年,也就是19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现在还没有颁奖,不过提名早就发了,基本是板上钉钉。
  三个大v集体发声,热度提升惊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