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3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傅兰雅是个英国人,当初还在丁韪良手下做过同文馆的英文教习,后来被基督教上海教会团任命为在传教士中享有盛名的《中国教会新报》的主编。
  不过傅兰雅虽受教会派遣,但对传教兴趣不大。来到中国后,他看见传教事业十分不景气,便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转而进入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专门搞起了科学书籍翻译,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人都曾经与他一同做过翻译工作。
  刚进入格致书室,李谕就感觉真的挺像一个近现代图书馆,从中文译著到西方原版应有尽有,品类也涉猎了数理化生各门类。
  想想就知道这东西现在没有太大销路,不过傅兰雅竟然能一如既往花了几十年做下来,也蛮不容易。
  “原来是李谕先生。”格致书室傅兰雅一眼就认出了李谕。
  倒是傅兰雅本人由史量才给李谕介绍了一下。
  他已经是个60多岁的老者,但精神看着挺好。
  问过好后,李谕说:“能搜集到这么多科技书籍,先生着实令人敬佩。”
  傅兰雅哈哈笑道:“那是当然,放眼英国,也没有几家私人书店有我全。你等一下,有样东西给你看看。”
  傅兰雅抽出了两本《分形与混沌》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些会刊,“包括你写的书,还有出版过你文章的杂志,我这都有。”
  “好家伙,”李谕讶道,“这些弄过来可不容易。”
  傅兰雅说:“你的名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有人来问,还有不少人托我从国外买你的书。”
  李谕这才知道华世芳那本第一版《分形与混沌》怎么来的,原来源头在这。
  李谕笑道:“以后国内也会出版,而且是中文版。”
  傅兰雅说:“这就省事了,犬子现在也在做翻译工作,不过你的这本的确过于高端,很多词汇连我都很陌生。”
  现在不管是哪个翻译局,在翻译科学书籍时基本都是选的比较浅显的,涉及当下最新的科学成果压根没有。
  近几十年的科学成果都没有翻译过来,现在国内基本就没人知道麦克斯韦的《论电和磁》、庞加莱的《时间的测量》等新理论。
  李谕问起这次过来的目的:“在下想买几本化学方面的系统全面的书,店里可有?”
  “当然,”傅兰雅从书架上抽出几本《化学工艺》、《化学考质》、《化学求数》、《化学鉴原》等书,“要说我翻译最多的,还真就是化学方面。”
  傅兰雅翻译过上百种书,凭他自己的力量根本做不到,所以他采取的是口译方式,有那么一点像林纾。
  不过与林纾正好反过来,林纾是不懂外文,所以就由别人口译后自己润色写出来中文;傅兰雅就是自己口译,然后别人写。
  反正这种速度的确是很快的,所以两人都称得上是高产。
  李谕问道:“这几本书需要多少钱?”
  傅兰雅摇了摇头,“不要钱,能见到你着实不易,能给我这几本《分形与混沌》签个字就足够了。”
  李谕笑道:“我这签名竟然这么值钱吗,以后再来上海一定多来你店里光顾。”
  傅兰雅却说:“恐怕到时我就不在上海了。”
  史量才讶道:“先生又要去美国?”
  傅兰雅点点头:“这次怕是不会再回来了。”
  “不回来了?”史量才问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