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61节(3 / 4)
也是巧了,很多人可能见过莱特兄弟飞机的照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莱特兄弟这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飞机用的气动布局竟然是鸭式布局。
要知道后来美国飞机一直采用的都是常规布局,美国的各种战斗机同样是常规布局,包括波音等企业生产的民航客机用的也是常规布局。
后来是二战前期苏联工程师发现,如果把水平尾翼移到机翼前方,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达到更好的操纵效能。
这就是所谓的鸭式布局,挪到前面的水平尾翼就叫做鸭翼。
之所以叫做鸭翼,是因为人们觉得这种飞机像飞起来的鸭子。但李谕实在是看不出来哪里像飞起来的鸭子,难道是因为从来没见过会飞的鸭子?
这种布局咱们熟啊!
咱们的战斗机设计很多理念是继承自苏联的设计思路。而且到了李谕穿越前,已经可以说青出于蓝。像歼-10、歼-20就是用的鸭式布局。
(多说一下,歼-15并不是鸭式布局,也不是常规布局,而是三翼面布局。这么设计是为了融合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的优点,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提高战机起降能力,增强可靠性,毕竟人家歼-15是航母上的舰载机。三翼面布局设计难度也很高。)
总之,鸭式布局虽然在战斗机上很好用,但相应的设计难度很大。
后世的航空理论何其发达,而且是在先有成熟的常规布局后,苏联工程师才开始搞的鸭式布局。
莱特兄弟上来就用鸭式布局,的确是更难搞。
不过毕竟是早期的尝试阶段,没什么可说的。
甭管什么布局,能飞起来就是成功。
第一百九十章 洪门大佬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一号”,重量非常轻,就算是加上驾驶员,也不过360公斤左右,所以任何设计都讲究轻量化。
受限于他们的鸭翼气动布局,更要求前端质量减轻,不然就会加剧头重脚轻,影响飞机的飞行稳定性。
换句话说,发动机的设计关键在于重量以及前后配重比。至于马力,十来匹就绰绰有余,毕竟起重质量很低。
或许是因为莱特兄弟申请的专利多数是鸭翼布局,后续的美国飞机制造公司为了绕开他的专利,采取了常规布局。
就像之前提到的,现在美国虽然有了专利局,不过审批流程很难像后世般严格。这件事美国的专利局有一定责任,但现在专利局也真心没什么人懂飞行器,否则不太应该让莱特兄弟的飞机作为一个整体专利通过。
专利局里更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
“您也在底特律拥有发动机工厂?”哥哥威尔伯·莱特问道。
“并没有,”李谕说,“我需要在纽约为你们制造。”
“纽约距离北卡罗来纳似乎也近一些,”弟弟奥尔威·莱特说,“我们会为你付上足够的酬劳。”
“我不需要酬劳,权当为你们的飞行事业添砖加瓦。”李谕说。
只卖一台发动机能挣几个钱,能参与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研制过程,可有意义得多。
不过莱特兄弟就很开心了。搞研发很花钱的,尤其还是飞机这种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东西。
“太感谢您了!真心想不到一个中国人能拥有这样的知识与胸襟。”莱特兄弟说。
李谕说:“发动机的制造会需要一段时间,你们有没有电报机?做好后我可以及时通知你们。”
“您可以发到报社,他们会告诉我们。”莱特兄弟说。
“一言为定!” ↑返回顶部↑
要知道后来美国飞机一直采用的都是常规布局,美国的各种战斗机同样是常规布局,包括波音等企业生产的民航客机用的也是常规布局。
后来是二战前期苏联工程师发现,如果把水平尾翼移到机翼前方,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达到更好的操纵效能。
这就是所谓的鸭式布局,挪到前面的水平尾翼就叫做鸭翼。
之所以叫做鸭翼,是因为人们觉得这种飞机像飞起来的鸭子。但李谕实在是看不出来哪里像飞起来的鸭子,难道是因为从来没见过会飞的鸭子?
这种布局咱们熟啊!
咱们的战斗机设计很多理念是继承自苏联的设计思路。而且到了李谕穿越前,已经可以说青出于蓝。像歼-10、歼-20就是用的鸭式布局。
(多说一下,歼-15并不是鸭式布局,也不是常规布局,而是三翼面布局。这么设计是为了融合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的优点,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提高战机起降能力,增强可靠性,毕竟人家歼-15是航母上的舰载机。三翼面布局设计难度也很高。)
总之,鸭式布局虽然在战斗机上很好用,但相应的设计难度很大。
后世的航空理论何其发达,而且是在先有成熟的常规布局后,苏联工程师才开始搞的鸭式布局。
莱特兄弟上来就用鸭式布局,的确是更难搞。
不过毕竟是早期的尝试阶段,没什么可说的。
甭管什么布局,能飞起来就是成功。
第一百九十章 洪门大佬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一号”,重量非常轻,就算是加上驾驶员,也不过360公斤左右,所以任何设计都讲究轻量化。
受限于他们的鸭翼气动布局,更要求前端质量减轻,不然就会加剧头重脚轻,影响飞机的飞行稳定性。
换句话说,发动机的设计关键在于重量以及前后配重比。至于马力,十来匹就绰绰有余,毕竟起重质量很低。
或许是因为莱特兄弟申请的专利多数是鸭翼布局,后续的美国飞机制造公司为了绕开他的专利,采取了常规布局。
就像之前提到的,现在美国虽然有了专利局,不过审批流程很难像后世般严格。这件事美国的专利局有一定责任,但现在专利局也真心没什么人懂飞行器,否则不太应该让莱特兄弟的飞机作为一个整体专利通过。
专利局里更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
“您也在底特律拥有发动机工厂?”哥哥威尔伯·莱特问道。
“并没有,”李谕说,“我需要在纽约为你们制造。”
“纽约距离北卡罗来纳似乎也近一些,”弟弟奥尔威·莱特说,“我们会为你付上足够的酬劳。”
“我不需要酬劳,权当为你们的飞行事业添砖加瓦。”李谕说。
只卖一台发动机能挣几个钱,能参与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研制过程,可有意义得多。
不过莱特兄弟就很开心了。搞研发很花钱的,尤其还是飞机这种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东西。
“太感谢您了!真心想不到一个中国人能拥有这样的知识与胸襟。”莱特兄弟说。
李谕说:“发动机的制造会需要一段时间,你们有没有电报机?做好后我可以及时通知你们。”
“您可以发到报社,他们会告诉我们。”莱特兄弟说。
“一言为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