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24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谕说:“左丞说得极是。但我观东北之势,并非不可为,人口在不断增加。”
  徐世昌叹了口气:“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徐世昌嘴上不便明说,但李谕很清楚,他话中指的是禁关令和如今关内动荡的局势。
  可以很直白地说,清廷之所以丧失如此广袤的土地,与禁关令关系极大。
  因为清廷损失最多的,就是沙俄割去的东北土地。而如果没有禁关令,沙俄不会拿得这么轻巧。
  所以禁关令绝对称得上清廷最大的弊政之一。
  所谓禁关令,就是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东北,因为清廷将此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
  当年清廷大军入关,不仅仅是军队入关这么简单,而且带着大量人口入关。
  那时清廷还是八旗制度,军民合一,打仗的时候是军人,和平的时候是普通百姓。
  他们和八旗旗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种主奴的感觉,这种关系非常固定。因此清军入关之后,这些家属也跟着入关。
  就这样,大量的满族人进入到了关内。
  而东北人口锐减,剩下的大都是汉人。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满清留恋关内的舒适生存环境,但后来清廷发现,必须阻止汉人入关移民,因为关外本来就没剩多少满人,移民过来的又都是汉人,时间一长,恐怕东北将全是汉人。
  清廷还抱着一种非常畸形的思想,万一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还能逃回老家。——留着后路,怎么可能真想好好统治。
  就是这种思想驱使清廷实行了禁关令。
  相当长的时间里,禁关令非常严格,甚至一度连流放犯人到此都被禁止。
  总的来说,禁关令把东北和内地完全隔开,不单禁止移民这么简单,东北和内地基本上没什么交流。
  清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200多年的禁关令,使得东北地区严重落后于关内。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东北地区都无法和关内相比。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口非常少,这一点对清朝的危害非常大。
  同时,为了保持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清政府对这一地区也不设行省,采用“旗民并治”的政治制度。不设总督、巡抚,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三大将军作为最高长官管辖。
  同时,以盛京为陪都,下设五部,形成了一个以盛京将军为首的“小朝廷”。
  到了道光时期,东北的总人口也只有一百来万,还大都集中在盛京将军辖区,也就是辽宁。
  至于吉林和黑龙江,人口更少。
  人口少,能养活的军队就少;开发的程度更低,可惜东北的千里沃土。
  就是因为这样,才让沙俄趁虚而入。
  但如今,随着关内战事迭起,灾乱不断,清廷对地方的掌控越发显得力不从心,禁关令也渐渐松弛。
  大量人口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
  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
  因为山东离着辽宁近,此时想通过陆路走过去还是不容易,很多闯关东的是从山东坐船先抵达辽宁的大连等地,然后慢慢向北迁移。
  山东自古是农业大省,这些人都懂得开垦种地的技能,加上东北黑土地的巨大肥力,虽然闯关东的过程充满血泪,但总要比继续待在关内好多了,起码能活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