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26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谕说:“还没有,希望将来不会有什么岔子,我可不想和那些朝臣们过多纠缠。”
  好在有裕德龄这个眼线在慈禧身边。
  裕德龄忙着翻译时,李谕写好的关于麦克斯韦妖的文章也寄到了美国,发在了最新的《science》上。
  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李谕的创作能力感觉太不可思议,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science》这份本来已经无人问津的杂志硬生生推到了行业顶尖。
  堪称奇迹!
  他们如今也把大部分精力投向了此份杂志的运营。
  ——李谕当然有必要卖力,毕竟是自己的杂志嘛……
  只不过说道这篇文章,虽然现在大家无法解释麦克斯韦妖,但一看文章内容就知道李谕完全采纳了玻尔兹曼用统计方法研究分子的理论。
  在后世来看,这是条完完全全的正路。因为微观领域没有绝对,必须用统计学与概率论进行研究。
  但在二十世纪初,科学界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两种理论进入神圣的物理学中。
  在此时很多物理学家们看来,统计学是搞经济社科研究的,概率论是研究赌博的,怎么能和高大上的物理学沾边?
  简直开玩笑好不好!
  可李谕如今在科学界的名气确实太大,之前的论文不仅惊世骇俗,而且挑不出毛病。
  并且这篇论文又是李谕一贯的风格,物理解释翔实的同时,数学推导异常严谨。
  已经说过几次,目前的物理学家们普遍数学不算好。
  当然不是说他们学不明白,完全是因为此时的物理学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
  强如大神爱因斯坦,数学水平也非常堪忧。
  所以就算是物理研究者,读懂它也要耗费不少脑细胞来专门研究其中的数学部分。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李谕的论文经得起各界争论。
  第二百八十九章 飘来的上天第一人
  又有一批20台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了过来。
  其中还有邹周寄过来的信。
  没办法,现在的产量就是如此拉胯,不过随着人员慢慢培训完成,并且组装好机械后,产量会有很大飞跃。
  李谕从信中知道,邹周在底特律一直没闲着,这段时间再次培训了两批华工进入工厂。
  不过从字里行间看得出,邹周还是有点心软,见到如今纽约曼哈顿下城唐人街这么多生活困难的华人,总是举棋不定该招谁。
  李谕其实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处境,就像刚开始有选秀节目那几年,是个选手貌似都是有一段非常凄惨的故事。
  然后观众情感被触动,就疯狂给他们投票。
  人嘛,都是情感的奴隶。
  但如今的华人,可切切实实比他们更加惨很多倍。
  邹周就像一个评委,关键他本身也出身寒微,所以实在难以拒绝。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