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1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过相同的,当下军屯籽粮的数量也会骤降到仅有海外四十屯卫,三百万石左右的程度。
  届时,大明的军粮支出会被控制在一千万石左右,军饷则是七百万贯的程度。
  尽管支出增加了,但军队的素质却得到了提高。
  不仅如此,海外如交趾、旧港、吕宋,关外如大宁的这些地方还会陆陆续续的增加屯田卫。
  朱元璋的卫所制还能继续下去,不过届时是以战兵征战,屯卫开垦,一旦当地汉人比例保持在五成以上,屯卫或是裁撤为民,或是编练为军,一步步的向外推进。
  三宣六慰、南洋地区、还有南边的南州,外东北各地、西域……
  这些才是卫所制大放异彩的地方,内地已经不需要了,各地只需要保留两到四万的常驻战兵就足够。
  此外,战兵也会按照朱高煦的制度,每隔三年与边疆进行轮换,以此保障内地战兵战力。
  “陛下,臣户科给事中王回,有事起奏……”
  突然,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响起,众人纷纷看去,却见到一个二十三四的年轻官员正在作揖。
  “准奏!”朱棣想看看这官员要卖什么关子,而这王回则是继续道;
  “新政推行,本该就是按照十税一的方式,对各行省进行税收。”
  “如今执行多年,各省却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是否有些不妥……”
  王回的话说完,整个庙堂都站不住了。
  确实,如果按照当初朱高煦宣布的办法,那大明朝收税就应该取消田赋的定额,而是按照各地田亩产出来进行收税。
  然而新政推行这么多年,各地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有些与理不通。
  这样的问题,庙堂上的这些人精哪能不了解?
  可问题在于,谁都不愿意戳破这一层,哪怕是金台之上的朱高煦与朱棣。
  百官不愿意戳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真的按照十赋一进行收税,那就等同是主动要求新政推行到江南。
  毕竟以当下江南的官吏数量,根本就不足以执行十税一的收税方式。
  尽管他们可以接受朝廷在江南推行新政,但他们却不会主动要求。
  至于朱高煦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朝财政不足,不足以对人口最为稠密的江南地区推行新政。
  以当下江南三千多万人口的数量来说,推行新政所需的教习、吏员加起来起码五十万才能把这税收上来,把官学推广开来。
  维持如此庞大的吏员、教习数量,所需的钱粮是如今大明拿不出来的。
  只有等到郑和带回这次下西洋所获的金银,朱高煦才能一鼓作气的将新政在江南全面推广。
  只要解决了江南,那陕西、两广、云南和湖广、福建就容易推行多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郑和肩头压力还真是挺大的,不仅要承担军队北征所需的燧石压力,还需要承担江南新政推行的财政压力。
  如果郑和知道这一切,估计会加快速度赶回大明,毕竟此刻的他已经进入满剌加海峡了。
  不提他那边,当下急需解决的,主要还是王回的事情。
  朱高煦记得这人,他是山东迁徙渤海吉林城出身,也就是说他是实打实的渤海新政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