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886节(2 / 4)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
这三种产物改变了如今大明的环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业,也是为了未来的小冰期做准备。“磷肥的造价,如今已经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这个造价,其实只需要朝廷补贴二十文,就足够让百姓购买磷肥,带回家从事生产。”
武英殿内,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阅奏疏,而站在殿内的则是户部尚书王回。
王回正在汇报大明朝未来的北方工业布局,同时将这几个月取得的成绩也一同汇报。 ↑返回顶部↑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
这三种产物改变了如今大明的环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业,也是为了未来的小冰期做准备。“磷肥的造价,如今已经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这个造价,其实只需要朝廷补贴二十文,就足够让百姓购买磷肥,带回家从事生产。”
武英殿内,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阅奏疏,而站在殿内的则是户部尚书王回。
王回正在汇报大明朝未来的北方工业布局,同时将这几个月取得的成绩也一同汇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