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 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得不说,论察言观色,这在场的一个个都是个中高手,三言两语说的崇祯喜笑颜开,说着就要下旨封丁当做大明的公主了。
  最终,还是丁当拦了下来。即使再怎么有本事有功劳,丁当还是一个异族的女子,而且她做出的这些事情都没有昭告天下,如此大张旗鼓的封赏实在不合时宜,还是等有了成果之后再说吧。
  而且丁当言明,自己做这些只是希望将来自己的族人能够平安度日,不受外界的打扰,这些所谓的封赏从来不是她考虑的事情,只要能够让她的族人们能够安居乐业,那她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更是惹得一众以天下百姓为责任的老臣们热泪盈眶。
  见此,丁当顺势提出,苗疆多年偏安一隅,却也有不少为了族人和家园愿意付出一切的奇女子,这大明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想来这样的人才更是比比皆是,只是多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女子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若是能够给她们一个平等的机会,相信一定会给他们一个惊喜的。
  听到这里,原本还觉得丁当是个女子难堪大任的众位大臣们开始反思了。一个小小的苗疆,竟然就能培养出这样的女子,而且听丁当的话,像她这样心怀大局的女子还不在少数,而且从崇祯那里得来的消息中可以看出来,外出番邦寻找种子打探消息的,有不少是身怀绝技的女子,再回头想想大明这些年对女子的束缚,不由得心中一惊。
  若是大明也有如此多各怀本事又心怀大局的女子,那他们这么多年是错过了多少良才啊!心中对丁当说的给女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却没了那么多的意见和不满。
  崇祯惊讶的是,她提出的意见,跟前一天自己看到的袁崇焕递上来的奏折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但是崇祯知道,丁当和袁崇焕之间这段时间可是一次通信都没有,也就是说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个问题,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同时,崇祯也欣喜于丁当和袁崇焕的默契。原本他就打算着等后金的事情一解决,就给袁崇焕和丁当赐婚来着,如今见到他们两人如此有默契,更是让他惊喜有自得,自己早早就看出这两个人是天生的一对,如今一看果然如此,他果然是一个英明的帝王。
  “之前元素(袁崇焕的字)也上书说了此事,朕深以为然,所以决定等今年收成结束之后,便在各地开启新式学堂,不论男女贵贱,一律可以入学堂学习。若是有一门技艺,也可毛遂自荐参与各项研究,众卿以为如何?”
  崇祯的想法很好,却被众位大臣给泼了冷水,就连丁当也有些不赞同的看着他。
  “陛下,您的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千百年来,固化的思想已经将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想法深深印在了中原人的脑海中,贸然做出如此决定不仅不会有好结果,反而会引起以南方士人为首的不满。陛下若是有心做出改变,不如就从女子们擅长的方面开始吧。”
  丁当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却让崇祯皱起了眉头。
  一见崇祯这个表情,众人包括丁当就知道他们这位皇帝陛下是嫌慢了。若是没知道西方国家的事情,估计这些大臣也会是这样的表情,甚至会觉得丁当的想法异想天开,可是仔细想想,丁当的这个做法反而是更加稳妥的。
  “陛下可是觉得民女这个办法太过慢了?”
  见崇祯点了点头,丁当这才笑了出来。
  “陛下,相信在场所有大人都跟陛下想的一样,希望大明能够兵强马壮,无人可犯。但是须知心机吃不了热豆腐,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徐徐图之。如今天下动荡,若是太过激进,说不定还会引起更多的反对和动乱,不久与我们自谦的想法背道而驰了吗?一点点改变所有人的想法,在他们注意到之前,改变他们的观念,之后的事情也能够更加顺利。等到看到所有人都能够吃饱穿暖,女子也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还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吗?”
  丁当的想法是,如今中原民间流通最多的织物就是棉麻,可是这两样夏季透气清凉,冬季保暖的性能却还略逊一筹。虽然棉衣棉裤棉被什么的十分暖和,但贫苦人家哪里舍得用那么好的棉花制衣制被呢?最多是棉花芦花混着用,勉强保暖罢了。
  可是北方的蒙古,有着大量的牛羊,这羊毛羊绒,可都是保暖的好东西啊。而蒙古缺衣少食,否则也不会跟着后金一起攻打中原了。
  若是他们能够用极低的价格从蒙古人手中收购羊毛羊绒,制成保暖轻便的毛衣毛裤,毛毯绒被,不仅能够解决百姓的保暖问题,还能平衡中原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蒙古人还会跟后金一条心吗?
  听了丁当一石二鸟的办法,不光是崇祯,那些大臣的眼睛都已经开始冒出绿光了。都说皇家都有三门穷亲戚,这话不是假的,在场的家中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不知道有多少,虽然平日里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不代表他们愿意看着这些挂着亲戚名头的人因为冻饿而死。如果能够找到更加轻便保暖的办法,还能够拉进大明跟蒙古的关系,让后金没有了后盾和粮仓,那简直不要太好了!
  至于曾经就是蒙古人奴役了中原百年。别搞笑了,如果当时的大宋是个有能力的,即使再来十个八个的蒙古,都不可能推翻宋廷,更不要说奴役汉人和中原了。此时已经被眼前利益迷了眼的众位大臣,早就忘了不知道多久以前的国仇家恨了,毕竟靠着这些仇恨,不仅不会让他们过得更好,还像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落到头上的巨剑一样,有了解决办法,他们有怎么会说别的呢?
  丁当见他们已经开始兴致勃勃的研究应该如何跟蒙古人做生意,该如何定价,如何处理,由何人来负责什么的,不仅有些好笑。曾经大明洪武皇帝,推翻了元朝,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很长一段时间,汉人对蒙古人都有极大的仇恨。可是如今看到了利益和好处,这些曾经的旧恨就能够抛诸脑后。
  或许这就是人类被利益驱动的本能吧。丁当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从一开始,她就只是想要过平淡安稳的日子罢了,只是条件不允许,她才使出各种手段,只为了给自己创造可以平淡度日的条件。
  过了好半晌,众人的议论声才慢慢低了下去,崇祯也确定了接下来的行动方向。丁当不负众望的拿到了带领女子改良纺织工艺、优化羊毛制品纺织工艺的任务,毕竟只有女子才最了解这些,若是交给那些大老爷们儿,估计技术还没有进展,整个环境都得搅得乌烟瘴气的。
  而跟蒙古人交易的任务,崇祯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也是皇后的娘家。明代历代皇后都出身平民,只是为了防止外戚坐大,崇祯的皇后母族也不是高门望族,却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交给他们总比交给外人要让崇祯放心的多,顺道也可以给他的宝贝小公主多攒一些嫁妆什么的。
  对于将生意交给皇后母族,大臣们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作为崇祯的心腹,让他们在朝堂上舌战群儒他们可以做到,但是要让他们去跟人虚与委蛇做生意,可算得上为难这些文人学士了。至于朝廷上的其他人,抱歉,崇祯还真的不太敢用呢,谁知道他们谁是哪一党的人呢?登基之后的这几个心腹,还有好几个是他的好哥哥担心他初登皇位无人可用留给他的人手呢。
  定下了计划,崇祯便让所有人离开了,并且三番五次告诫他们,一定要守口如瓶,在有了成果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告诉,就算说梦话也不能说出来。
  虽然知道皇帝这话是有了夸张的成分在,但是知道事情严重性的大臣们也知道该怎么做,回去之后像是锯了嘴的葫芦,一个字都没有漏出去。更有夸张的,担心自己嘴不够严,晚上独宿在书房,睡觉时还有棉布塞住嘴巴,唯恐一个不小心说梦话秃噜出去,害的家中悍妻以为他有了二心,两人打了半宿的架,自家男人才勉强解释了清楚。
  得了新差事的丁当,马不停蹄的在皇后的介绍下,认识了皇后娘家的当家人,也是她的兄长。知道面前的少女便是救了自己唯一妹妹的大恩人,周氏当家人当即对着丁当深施一礼,表示感谢。
  跟周大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还有皇帝的旨意,丁当便表示自己要先去蒙古收购一些羊毛羊绒,回来带到南方,寻找一些在纺织方面有天分的女子,开始改良纺织的工艺,被周大哥直接揽了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